社會焦慮別轉(zhuǎn)嫁給自己
調(diào)查顯示,幾乎所有的供房者都有焦慮情緒,因此拉低了“幸福指數(shù)”。一位以25年貸款分期買房的女士表示,一想到未來那么多年都要承受這種持續(xù)不斷的經(jīng)濟壓力,就難免焦慮。
對此,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劉淑清指出,這種焦慮有一部分來自個人,還有一部分來自社會。高昂的房價與低收入之間的反差是大眾面臨的困境,因此長期的房貸是社會施加給每個個體的壓力,并非個人能力的缺陷。因此“房奴”們要認識到,靠自己的能力償還房貸、安居樂業(yè)是值得驕傲的,應積極去看待,肯定自己,千萬不要把社會的整體焦慮都扛在自己肩上。
擺脫錯誤價值觀
《蝸居》中,海萍想“一步到位”買個大房子導致負擔沉重的行為引起房地產(chǎn)專業(yè)人士的批判,而“大房子=成功”的價值觀正是很多焦慮情緒的源泉。
資深房地產(chǎn)經(jīng)紀人龔先生介紹,很多人像海萍一樣,要一步到位買個大房子,但經(jīng)濟能力不夠,因此每月大半的收入都用來還貸,成了喘不過氣的“蝸牛”,反而與舒適無緣。
劉淑清指出,購買超出自己支付能力的房子,一方面是出于“大房子=成功”的虛榮心,一方面是看到別人買了大房子要去攀比。在目前的房屋支付制度下,“要住大房子”而去超前消費的觀念使人多付很多本金和利息,月供也不少,雖然居住面積大了,卻造成經(jīng)濟上和心理上的沉重壓力,抵消了住大房子應有的幸福感。因此,要學會把房貸控制在自己收入的合理比例內(nèi),這樣房子雖小,但心理上會舒適很多。
時常給自己積極暗示
“每天一睜開眼,就有房貸、各種生活開支等一串數(shù)字蹦出腦海”?,F(xiàn)實中,很多人與海萍一樣,整天把這些數(shù)字牢記。專家指出,這是人為地給自己施加消極心理暗示,絕對要避免。
前面提到的那位女士表示,她的房子貸了49萬,25年共需另付30萬的利息,想想就覺得難受。劉淑清指出,很多人都“每天去算總賬”,給自己增加了無形的壓力。其實房貸是分攤到未來每一個月的,而不是當下就需要承受這幾十萬,所以不要把經(jīng)濟壓力天天掛在心頭,形成消極的心理暗示。
她建議“房奴”不妨換位思考:雖然要付房貸、付利息,但不用再付房租,從為別人供房變成了為自己,房子作為不動產(chǎn)還會升值,何必要焦慮?心理學認為想到什么就會成為什么,所以要時常給自己積極暗示:以后有錢了提前還貸!并以此去從正面激勵自己,把買房當成一項對生活長期有效率的投資,才會更輕松。
來源:京華時報